您的当前位置:淋巴管瘤 > 疾病表现 > 弥漫性脑桥内生型胶质瘤DIPG的MR
弥漫性脑桥内生型胶质瘤DIPG的MR
脑干肿瘤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10-20%。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弥散性脑干胶质瘤重新定义为“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主要包括脑干、脊髓和丘脑肿瘤。但DIPG一词仍然具有临床放射学诊断意义,因其涵盖了弥漫脑桥内生型肿瘤,但其中许多并不存在H3K27M突变。为了增进对DIPG的了解,欧洲及美洲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国际DIPG登记中心(IDIPGR),目前已从15个国家的个参与机构中募集了名患者。本文即为该中心基于该登记研究数据分析获得的DIPG影像学特征与总体生存之间的分析报告,文章在线发表于年06月的《Neuro-Oncology》上。该研究也是评估DIPG影像学特征和生存率之间关系的最大单项登记研究。
该研究基于IDIPGR涵盖的患者数据,截至年9月,共纳入例经影像学确诊的DIPG病例。其中女性例,男性例。中位年龄为6.2岁(范围:1个月至27岁)。名(76%)患者接受了化疗,而(94%)名患者接受了放疗。通过对临床数据进行影像学盲法评估,该研究对DIPG影像学特征进行了标准化定义及验证。结果表明,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0.9个月(范围0.1–.5个月)。研究纳入的例DIPG患者影像学基线特征
通过单因素分析中,以下DIPG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与较短OS显著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没有接受化疗,肿瘤扩散至中脑和/或桥脑,较大的肿瘤CC(头尾径),AP(前后径)XCC的肿瘤体积更大,肿瘤AP/脑桥AP比,存在弥散受限,肿瘤存在增强或坏死、在确诊时存在远隔病灶。影像学特征与患者整体生存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而多因素分析表明中,较短的症状持续时间和确诊时存在远隔病灶与OS较短显著相关。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与患者整体生存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由于受到样本条件限制,该研究对H3组蛋白状态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共评估了57名具有检测组蛋白突变状态的患者。其中H.3突变29例,H.1突变11例,WT突变10例。但是,该研究在几组突变类型之间没有发现影像学特征与H3组蛋白状态之间存在统计学联系。
结论:
该研究使用标准化成像技术对IDIPGR纳入的患者进行了基线成像功能评估,这些DIPG标准化影像学特征将在未来作为研究和合作项目的基础资源。同时,提交至登记研究中心的外院诊断为DIPG的病例中,有近10%被研究审查最终归类为非DIPG,这突出表明需要中心审核机构对前瞻性试验进行影像学确认。在单变量分析中,多种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与较差的OS密切相关,这有助于验证未来影像学分类方案的实用性。值得指出的是,该研究发现在初次诊断时若发现存在远隔病灶,则强烈提示预后不良。该研究未发现影像学特征与组蛋白突变状态之间的相关性,但或许与纳入研究病例数量较少有关,还需进一步评价探索。未来对基因影像组学的研究,可借助使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例如纹理分析和机器学习)来探究DIPG更多临床预后因素。参考文献:
LeachJL,RoebkerJ,SchaferA,etal.MRImagingfeaturesofDiffuseIntrinsicPontineGlioma(DIPG)andRelationshiptoOverallSurvival:ReportfromtheInternationalDIPGRegistry[publishedonlineaheadofprint,Jun6].NeuroOncol.;noaa.doi:10./neuonc/noa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