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淋巴管瘤 > 疾病表现 > 临床科普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九大误区
临床科普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九大误区
目前,心衰治疗正处于“平台”阶段,暂缺少突破,缺少新的药物,只能寄希望于加强患者管理,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临床研究也证实这是一条可行之路。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诊治经验,对目前心衰患者诊疗管理中的误区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描述:
误区1:对盐摄入量不加限制
患者常喜食用偏咸食物,会在饮食中添加盐,这会造成容量负荷增加。每摄入0.9g食盐就同时使ml水滞留体内。这是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心衰患者食盐量多犹如吃“毒蛇”,必须要严格限盐,对于有明显症状、尤其是水肿的患者,其食盐摄入应<2.4g/d。
误区2:允许患者随意饮水
不限量饮水的危险与盐摄入过多相同。饮水过多除诱发心衰外,还可能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心衰患者应认识到喝水越多病情越重的风险,饮水限制目标是ml/d,其中包括各种饮料如牛奶、茶等。
误区3:相信患者遵医嘱服药
被推荐用于慢性心衰治疗的药物均十分有效,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但药物效果必须在正确服用后才会出现。实际上,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通常约为50%。此外,选择合理服药方案(包括服药时间)也很重要。呋噻米等利尿剂不能在晚上应用,尤其是老年人,用药后干扰睡眠休息是一个大问题。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则较适合早晨服用。
误区4:不了解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如患者有心衰症状,但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无心脏瓣膜病,亦无其他可提示心衰的病因,应考虑舒张性心衰。后者绝大多数发生于老年、女性、有高血压病史或目前仍患高血压的人群。此外,部分舒张性心衰患者可伴房颤、糖尿病、肥胖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远期预后极为重要。治疗可采取以下策略:应用利尿剂消除液体潴留,控制血压(</80mmHg),限制水钠摄入,以及应用被证实在收缩性心衰治疗中有效的药物(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此外,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左室增大、心肌缺血、室壁瘤,以及是否有必要行心脏瓣膜修复手术、血运重建等。
误区5:对应用CRT心存疑虑
如果在应用优化药物治疗后心衰未见显著改善,则应考虑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证实,CRT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这一非药物方法是近十余年来慢性心衰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这一技术的成熟性是毋庸置疑的。
误区6:不重视心理疏导
有下肢水肿、气促、生活质量很差、预后如同恶性肿瘤一样差的重症和晚期心衰患者,会存在精神抑郁和心理障碍,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对于这类患者,医师要予以鼓励和指导,教育其从一些简单的肢体和头部动作中自得其乐,应进行适当的康复活动,必要时也可应用抗抑郁药物。
误区7:不恰当应用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应用常被忽略。钙拮抗剂常被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但该类药物可加重外周水肿,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失衡。通常,对心衰患者不宜应用钙拮抗剂。对于有严重高血压或心绞痛的患者,且其他药物疗效较差而必须应用钙拮抗剂时,宜选择新一代长效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
误区8:认为水肿即心衰,皆源自左室病变
水肿可由其他疾病所致,故应检查患者有无肾脏损害,包括大量蛋白尿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可导致高血压和心衰。医师还要考虑药物(如抗肿瘤药、降糖药、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抗心律失常药等)、肝硬化、淋巴管阻塞和静脉反流障碍等。另外,心衰和水肿的发生也可能是由于心脏受到限制(如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性),还可能主要为右心衰竭,其常见病因为右室梗死、大面积肺梗死、右室心肌病及右侧心瓣膜病等。在临床中,医师应认真分析以作出鉴别诊断。
误区9:借鉴临床试验证据不当,张冠李戴
如何恰当地制定心衰治疗方案以使患者获得最优治疗和最佳结果?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遵循循证医学的3个原理,即依据证据、依靠医师经验和判断、尊重患者意愿和实际情况;第二是个体化治疗,对于心衰这类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每例患者情况均不相同,其病情在进展变化,医师要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动态、辩证地分析和判断,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