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淋巴管瘤 > 疾病表现 > 齐鲁最美健康卫士风采展
齐鲁最美健康卫士风采展
亓庆良
——不忘初心的十九大代表
亓庆良说:“在别人看来,我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有人觉得不值得,但只有我才知道,路的那头是家乡父老的期盼。”
年,亓庆良出生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源西村一个贫苦家庭,母亲在他6岁时因病离开人世,经历失去母亲的痛苦的他,从小就立下决心,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服务乡里。年,亓庆良高中毕业后被选拔做村里的赤脚医生。年,他由公社党委推荐上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时,亓庆良因成绩优秀被两个单位争抢,学校希望他留校工作,医院想让他分配到本院工作,但亓庆良却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医院就在源泉镇,亓庆良来到这里,到年时已担任外科主任、医务科长。
年,医院规划迁址,亓庆良主动请缨留在农村,就任源泉卫生院院长。当时的源泉卫生院破败不堪,全院总共10个床位、13个编制,固定资产不足40万元,年业务收入20万元,外欠药款50多万元,职工3个月没有发放工资,是全区最差的乡镇卫生院。亓庆良带领全体职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更新设备,引进人才,学习新技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源泉中心卫生院已医院,医院医疗用房达到2.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张,年业务收入多万元,医院总资产过亿元。
年,亓庆良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年6月,亓庆良当选为十九大代表。亓庆良是全省乡镇卫生院唯一的主任医师,年近七旬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儿时想要学医的那一份初心。
商玉光——生命可托的医德标兵
从医35年来,他始终把治病救人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就像一个“钟摆”,从医院到家、医院,一年天,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天天两点一线周而复始地摆动。
他压缩自己的饮食,为了患者早看病,他坚持少喝水少上厕所,每天上午忙到下午1点才吃中午饭。他说:“这些患者,尤其是农村或外地的患者,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我要让他们尽快看上病治好病,不然对不住他们的信任!”
他压缩自己的睡眠,为方便患者及时咨询,他干脆把手机号码张贴在大厅里,并保持24小时开机,不论白天黑夜,患者随时可以与他联系,而且随叫随到。因为这,他睡眠严重不足。家人埋怨他,他说:“没有特殊情况,不是万不得已,患者是不会半夜三更打电话来的。”
他压缩自己的荣誉,作为科主任,他的科里有个规矩,不挂锦旗和镜匾,因为怕其他病人效仿而多花钱。他对全科室医务人员约法三章,一是禁止与药商接触,二是拒绝药商宴请和回扣,三是下医嘱不允许用商品名,一律用通用名。
“把关爱患者作为自己的第一张处方。”他说。为减轻病人颠簸之痛,他曾背起近斤重的85岁老人,从5楼下到1楼;面对贫困患者,他常常拿自己的工资救助,三五百元是常事。曾经为让临清一位村民筹齐住院费,他自己垫付1万多元,2年过去了,他提也不提。
技不近仙者,不可为医。35年来,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须臾不敢懈怠。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他是全国医德标兵、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商玉光。
王辉——扎根海岛的85后医生
8年11月2日,是大学毕业生王辉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在长岛县接受了两个月的培训之后,正式抵达其“三支一扶”的目的地——小钦岛卫生院。
初到海岛,淡水资源不足、交通不便、物资不充裕等问题接踵而至,住所到处爬着蜘蛛、壁虎、蝎子,艰苦的海岛生活环境让她极不适应。与此同时,在这个多人口的小岛上,检查仪器少,看病全靠经验,临床工作面临的困难更让她力不从心,内心的挫败感和之前想大干一番的想法形成了极大反差,她无数次想过要打道回府。可是,每当看到村民们求助的目光,她就想起“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句誓言,心中就重新撑起一份斗志。她边学边干,用细心和勤奋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业务能力一天天提高,得到了全岛百姓的认可。年9月,王辉“三支一扶”期满,得知自己走后无人接替,看着群众挽留的目光,王辉决定留下。
几年工作下来,王辉与海岛人从陌生到熟悉,逐渐认识了小钦岛的每一个居民,她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乡。有时候患者因就医匆忙而忘记带钱,她就让患者先把药带回去,医院付钱,她从来不担心病人会不来付钱,也从来没有人不来付钱。她和岛民们开玩笑、拉家常,把群众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在岛上,王辉除了出诊就是待在卫生院,即使出诊也要跟附近小卖部的大姐交代好她去了哪里,以便有急事能够迅速找到她。
年,王辉正式考入小钦岛卫生院,留在了这个自己付出了青春与汗水的1.14平方公里的小岛上。
毕宏生——公益防盲的光明使者
毕宏生头衔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泰山学者、山东中医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与视光医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他挂心最紧、操心最多的,是公益事业。
毕宏生带领医疗团队,先后组织和参与“大爱无疆·光明行”系列活动——“西藏光明行”“青海光明行”“新疆光明行”;“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六一光明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第一书记光明行”“齐鲁光明行”等一系列视力防治公益活动。他发起购置了“山东省慈善爱心手术车”,团队每年行程4万多公里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已先后为4万多名贫困患者施行减免费医疗救助手术。
毕宏生仁心是一等的,仁术更是一流的。他在“西藏光明行”活动中了解到,有一位叫次仁曲珍的97岁藏族老人,虽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但仍每天坚持摸索着在自己房前升国旗,被称为“国旗妈妈”。国际国内多家权威机构都认为其病情复杂不能手术。毕宏生进行了详细检查、分析,做了周密的手术预案,最终手术成功,创造了医学奇迹。揭开纱布的那一刻,老人高兴地指着国旗笑了,她说:“谢谢共产党派来的山东医生!”
针对青少年视力低下日益严重的问题,毕宏生多方奔走,开展卓有成效的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已为逾万学生进行了视力低下筛查,为65万学生建立档案,每年为超过15万名视力低下青少年提供规范化诊疗服务,形成了闻名全国、影响国际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山东模式。
寇增强——冲在一线的疾控先锋
抗击埃博拉,他冲在一线;抗震救灾,他冲在一线;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他冲在一线……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就是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性传染病防制所副主任医师寇增强。
翻开寇增强14年工作履历,他几乎参与了这些年来山东省内各类重大疫情的处置。7年基孔肯亚热疫情,7-9年手足口病疫情处置,9年山东省首例H5N1禽流感病例、首例甲流感病例,年山东省首例H7N9禽流感,年山东省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14年来,寇增强参与国际国内和省内突发事件疫情处置余起。
年,非洲埃博拉疫情暴发,引起世界范围的恐慌。年3月,寇增强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派往西非塞拉利昂,成为山东省首位援非抗击埃博拉的队员。到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第一天,疑似埃博拉病死者的尸体就倒伏在通往驻地的路上,死神就行走在寇增强身边。来不及恐惧,来不及担心,也来不及调整近12个小时的时差,寇增强和队员立即开始着手安排工作,利用最短的时间,探索出在3个行政村建立具有可持续性、可复制和可推广的传染病综合防控建设模式,预警病例及疑似病例报告后12小时内调查、密接每日管理、疑似病例安全丧葬等关键指标均达到%,成功在3个行政村阻断了埃博拉的传播。
工作中,寇增强深感当地人员技能不足,他又主动请缨,牵头负责对弗里敦的6个基层健康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工作,在当地建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被DHMT官员评价为“此举对该国传染病防控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秦中平——永不放弃的“老八点”
从医35年,秦中平已经治愈了5万余例疑难病症。疑难复杂的手术常常连台,秦中平下班往往已是晚上8点多了,久而久之,大家便给他起了个外号——“老八点”。
秦医院院长,山东省A级血管瘤、淋巴管瘤特色专科专家。患者生命相托,医者全力以赴。从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开始,秦中平就决心将自己的一切献给病人,病人的需求就是他追求的目标。
20年前,刚刚担任头颈外科主任的秦中平收治了一名17岁的面颈部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术中患者濒死,秦中平当机立断采取风险极大的气管切开术,救活了患者。事后同事问他,当时那么毅然决然,就不怕担责?秦中平回答说:“如果放弃,对我来说只是一名抢救无效的危重病人,但对病人来说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命运与未来。我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果断地闯一下。”
每当他手术拖台,走出手术室大门时,常有不少病人迎上前来。强忍着饥饿和疲劳的他,真想吃了饭、歇一会再为他们看病,但是面对病人期待的目光,他首先想到的是及时为病人治疗,不让他们多花冤枉钱。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他得了严重的胃病,但不管胃病发作得多厉害,秦中平每天清早都照常来到病房。他说,一想到病人他就怎么也躺不住。
很多慕名而来的外省市病人辗转多地、有些几乎是囊中空空而来。秦中平经常以身作则,带头给一贫如洗的病人捐款或争取捐助。医院,经常能看到医护人员给病人捐款、买饭、买生活用品,医院一道爱的风景线。
张慧——幼人之幼的网红护士
年3月1日,张慧红了。医院儿外科的普通护士,因为“半蹲一小时为手术患儿播放动画片”的视频被热传,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四位。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新闻等中央各主流媒体,今日头条、澎湃新闻、新京报等高流量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国新闻网微博阅读量多万,点赞近2万,连国外的YouTube网站也进行了转载。
这段让张慧红起来的视频源自2月26日,患者是一名13岁的因股骨骨折需要手术的孩子,但因为患有先天性线粒体脑肌病,他的发育水平仅仅和七八岁孩子差不多。张慧说,因为孩子情况不能进行全麻,孩子及其母亲十分焦虑。自己也是一名5岁孩子的妈妈,孩子的依赖、妈妈的担忧,她都能切身理解。所以,当孩子不得不离开妈妈独自面对冰冷的手术器械时,她愿意做孩子的“临时妈妈”,守护、陪伴孩子。手术过程中,张慧尝试多种方式安抚小患者的紧张情绪,最终还是动画片稳住了孩子。就这样,张慧保持了1个小时蹲举手机的姿势。
张慧喜欢孩子,年医院手术室扩建,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小儿外科手术护士。在儿外科手术中,让紧张哭闹的小患儿乖乖听话对医护人员来说是头等大事。手术室是无菌环境,没办法带玩具,为了安抚孩子,张慧就地取材,用无菌橡胶手套吹成小气球,然后画上小兔子、大白、龙猫、孔雀、花园宝宝等,或者用血液回收机用不到的无菌帽变小魔术,这些小妙招很受孩子们喜欢。
有人问张慧是怎么火起来的,看看视频里她面对小患儿温暖真挚的笑容,或许就明白了。
孙庆才——花开墙外的“山东好人”
年5月1日,孙庆才受邀前往安徽省明光市参加婚礼,在明光市老车站路口,恰逢一驾车男子晕倒在车内,引起车辆拥堵和群众围观。作为一名医生,孙庆才本能地意识到一定是有病人,就立刻挤进人群。经过检查和简单询问后,他怀疑该男子是心脏骤停,即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经过几分钟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发病男子有了初步好转。随后,当地急救车赶到,医院。孙庆才没有留下姓名,悄然离开了。
病人经过系统治疗后康复,救治的专家说:“心脏骤停只有5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幸亏发病后那位过路医生抢救及时,要不然是不可能救活的。”病人和家属一心要找到那位救命的过路医生,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打听到那位过路医生叫孙庆才,医院的院长。随后患者及家属通过县委宣传部与孙庆才取得了联系。这个时候,孙庆才的亲人、同事和朋友才得知,他在安徽救了一个人。5月1日5分钟挽救1条人命的故事登上了朋友圈,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50余家主流媒体。
孙庆才一时成了“网红”,但他并没有沉浸在荣誉和喜悦里,救人的事反而引发了他的思考——现在群众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还很差,如果当时那位病人没有遇上他会怎样?于是他组织成立急诊急救志愿公益宣讲团,走进社区、学校、机关、企业讲授健康和急救知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培训多人。随后他又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启动了“人人学急救培训过万人活动”,在全县开启了急救培训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模式。
第23批援坦医疗队——人道援助的友谊之师
从年8月7日带着惴惴不安的心起飞,到年9月21日带着非洲兄弟情谊凯旋归来,25名第23批医疗队员走过2年援坦路,充满艰辛,也充满成就感。
初到坦桑尼亚,医疗队员们既需要克服物资匮乏、自来水水质极差、经常停水停电等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还得随时面对疟疾、伤寒、艾滋病等恶性传染病的威胁。坦桑尼亚艾滋病全国平均感染率9%,住院病人艾滋病感染率高达30%,医疗队员在手术时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4年时间里,有5名队员在为艾滋病患者做手术时手被扎破,所幸经阻断服药未被感染艾滋病毒。
医院坐诊外,医疗队员们还多次开车数百公里,到坦桑尼亚贫困的乡村开展义诊,有的医生义诊时最多一天曾看了多个病人。队员们还多次参与无偿献血,将从国内自费邮寄的药品和生活用品送给当地居民。
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非洲国家迅速蔓延,在坦很多外国机构及人员选择撤离,而中国医疗队责无旁贷地选择坚守,一方面做好队内的培训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指导当地医疗机构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成功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队员们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还毫无保留地传授医术,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医务工作者,让坦桑尼亚拥有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队员到坦桑,兄弟情谊似海洋……”在非洲中部广袤的红土地上、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传唱着一首名为《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的歌曲,与歌声相伴的是中国医生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
闫素华——聚焦于“心”的医学斗
闫素华儿时的医院。年唐山大地震,部分灾民被医院,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深深烙印在闫素华的心里。年,闫素华参加高考,填写志愿全部选择了医学院,最终被山东医学院医学系录取,走出了理想的第一步。
毕业后,闫素华进医院,她选择的主要课题之一正是心血管内科领域最复杂、最不易治疗的疾病——心律失常。当时,治疗此类疾病主要靠药物,没法根治。年,闫素华参加了当时卫生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心脏电生理与射频消融专业培训,从此开展了心脏电生理和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学成归来,闫素华和同事们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根治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手术,后来帮扶30医院开展此技术,推动了射频消融术在全省的开展。闫素华还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房颤根治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对房颤根治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次,一位怀孕7个多月的孕妇心动过速,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均受到威胁,她慕名找到闫素华。传统的射频消融术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对孕妇这样的特殊人群存在潜在风险。怎么办?闫素华决定使用三维标测系统,对所标测心腔进行三维重建,实现在零射线下进行射频消融术。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最终消除了病灶,母子平安。正是多年钻研和高难度手术积累下来的经验,给了闫素华信心,给了患者健康。
年5月,闫素华荣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成为省内首位心血管病专业获此殊荣的专家。
傅强——突破禁区的精诚大医
年春天,66岁的许先生被检查出肾脏里长有一颗肿瘤,且已顺着下腔静脉一路长到了右心房,瘤栓长达20多厘米。同时,他还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在年、年各置入心脏支架一个,另外一支冠状动脉也发生了50%以上的堵塞。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手术,将面临着大出血、瘤栓脱落、心脏骤停等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手术难度极大。在被多次拒绝后,许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医院保健泌尿外科主任傅强。傅强接收了他,并为他彻夜查阅文献、争取全院会诊。经过七次讨论,救治方案渐渐成型,傅强也在脑子里将手术做了一遍又一遍。
年6月8日,经过7个小时的努力,手术团队有条不紊、密切配合,为许先生实施了在体外循环下行左侧肾癌根治术并行下腔静脉瘤栓、右心房瘤栓取出术,同时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这项手术最终被确认为世界首例。
这不是傅强医院拒绝的疑难病症患者,也不是最后一次。年12月,他再次收治医院拒绝的患者赵先生。赵先生患的是肾上腺区域的复杂肿瘤,最大截面约11.9厘米×7.2厘米,且位置极为凶险,周边是肾脏、胰腺等各器官,手术风险很大。考虑到赵先生年仅47岁,傅强收治了他,并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
面对患者的感谢,傅强总是说,自己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决不能违背学医时宣过的誓言。这就是傅强,敢于担责、勇于突破医疗禁区的精诚大医。
孔令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