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大叶枣 > 大叶枣种类 > 防洪生态两不误,堤防土地资源利用
防洪生态两不误,堤防土地资源利用
1月25日,蔡甸区年度防浪林汛后恢复栽植工作基本完成,后续将进行浇水培土、涂白、抹芽等工序。截至目前,蔡甸区河道堤防工程管理总段已完成亩外滩林地的平整翻耕和林木栽植,共栽植林木3万余棵。
在汉江大堤张湾堤谢八家段,放眼望去,成片的意杨林按每3米间隔一排排列整齐。这些种植于堤防临水侧护堤地内的防护林,在汛期高水位下能减少浪涌对堤防岸坡的冲击,保护堤防和防止外滩水土流失,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洪水的一道有效防线。而到春季绿叶发芽,沿江防护林便是汉江沿线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线。
早在年,面对堤林品种单一、效益不高等问题,为促进整体堤林产业转型升级,蔡甸堤防管理部门便制定了堤林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按照堤外种植耐水防浪林、堤内种植高附加值经济绿化林的整体发展思路,本着打造“一段一特色、一堤一景点”的总体格局,确定了“绿色堤防、景观堤防、生态堤防、经济可持续发展堤防”的工作目标;以科学种植为基准,优化林木种植结构,逐步淘汰内平台固有的低端品种防护林,升级为栽植高附加值的各类经济林木,全面发展堤防苗圃;防浪林建设以确保防洪安全为前提,优先选用生长速度快的优质新品种意杨为主树种,辅以水杉、垂柳等耐水性强的品种建设林木隔离带,并根据林木生长特性确定种植规格与密度,最大程度上提升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年,蔡甸区启动堤内平台经济绿化林木与外滩地新品意杨对比试点。年起,开始全区域跟进。目前,内台改造升级和外滩地林木品种升级已全部完成,全堤段林地总面积达到近亩,林木保有总量近15.5万株。其中,堤内平台林地面积亩,林木总量近5.5万株,以栾树、樟树、法桐、大叶女贞、朴树、榉树、乌桕、三角枫、五角枫、重阳木、广玉兰、桂花等经济乔木为主;外滩防浪林面积近亩,林木保有量10万株,以防浪效果好的意杨、水杉、垂柳为主打树种,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一张规划蓝图干到底。按照堤林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近十年间,蔡甸区基本形成“堤外种植耐水性强的防浪林、堤内种植观赏性与高经济附加值兼顾的绿化林木”的林木产业格局,“市场主导、科学管理、城区造花、外滩造林、内台造景”的堤防土地资源利用“蔡甸模式”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堤防管理与工程建设并重、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的新路子,实现了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湖北经视记者:雷雪编审:天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