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淋巴管瘤 > 优质医院 > 范先群孩子猫眼要警惕眼肿瘤
范先群孩子猫眼要警惕眼肿瘤
医院订阅哦!范先群孩子“猫眼”要警惕眼肿瘤导读十多年前,哲学家周国平的一部纪实性文学《妞妞》,让世人认识到了一种叫作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恶性眼肿瘤。一岁多的妞妞被这个可怕的疾病夺去了幼小的生命,也给父亲周国平留下永恒的遗憾。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不仅会造成视力的丧失,一旦病灶转移到颅内或其他重要脏器,还会导致死亡。因在瘤体较大时,可透见患儿视网膜上的黄白色反光,常表现为“白瞳症”来医院就诊。因为患者的瞳孔区反光像猫眼,因此又被称为“猫眼”肿瘤。针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医院眼科教授范先群领衔团队,从开展国内首个眼肿瘤多中心临床研究入手,通过激光、冷冻、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在保生命的同时,最大限度保住患者眼球,甚至是部分视力,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也许妞妞不必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范先群教授在学术会议上作相关报告时,经常说起这个令人痛心的案例。现在,更多的“妞妞”们保住了生命,脱离了必须摘除眼球的厄运,甚至可以保留一部分视力。孩子的眼睛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保住眼睛,也就保留了希望。也许,这就是医学的意义所在。范先群年6月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眼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所长。问:视网膜母细胞瘤(简称RB)的发病原因是什么?范先群:据统计,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率约为1:,无明显种族、地域和性别的差异。约30%的患儿是双眼发病。大部分患儿5岁前发病,单眼发病者中位发病年龄是2岁,双眼发病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是9个月至1岁。视网膜母细胞瘤经过治疗后可以发生其他部位的原发第二恶性肿瘤,包括骨肉瘤、软组织肉瘤、皮肤癌、肺癌、血液源性肿瘤及颅内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可以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35%~45%的病例属于遗传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外55%~65%的非遗传型为基因突变引起。有家族遗传史及双眼发病者,比散发或者单眼发病者疾病发生要早,成年人发病较为罕见。此外,发病也可能与环境、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为单眼发病的RB,则一般考虑为散发病例(约占2/3),为基因突变所致,不会遗传。如果为双眼发病的RB,则考虑为遗传型(约占1/3),再生一个孩子罹患RB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为了优生优育,夫妻双方最好到专业机构做相关基因检查,采用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或者孕期做羊水穿刺筛查胎儿基因异常。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应立即筛查,早发现,早治疗。问: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主要症状?范先群:患儿的瘤体早期没有累及黄斑时,患儿视力一般不受影响,所以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起病较为隐匿。由于绝大多数系婴幼儿患者,早期不被家长注意,往往肿瘤发展到眼底后极部,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如猫眼样(黑矇猫眼),或患眼因肿瘤位于后极部,视力低下,发生失用性斜视,甚至直到继发性青光眼,因高眼压疼痛,患儿哭闹被发现才就医。双眼患病者往往因严重的一眼有上述症状,就医时,对“好眼”进行散瞳检查眼底,才发现双眼患病。早期表现为眼底单个或多个灰白色实行隆起的病灶,可进入玻璃体,甚至沉积于前房下方形成假性前房积脓或者积血。肿瘤可以侵及眼球外、眶内,以致眼球被挤压前突,亦可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或转移,还可经淋巴管向附近淋巴结及通过血液循环向其他脏器转移,最终导致患儿死亡。后期瘤体累及患儿视力时,患儿会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废用性外斜。随着瘤体的增大,会出现“白瞳症”的表现。晚期当瘤体生长到眼外时,会出现眼球突出、胀痛、畏光流泪、红肿的表现。儿童每年的眼部体检有利于早期发现病症。问: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定期随访也非常重要,随访要注意什么?范先群:一旦诊断患儿有RB,我们要求患儿密切随访。每次随访要进行双眼的检查。早期术后每月随访一次,半年后改为每季度或每半年随访一次,一般要求患儿一直随访到18岁。现在九院每个月都有几十个患者来复查,5岁时没有复发的超过90%。常规的随访项目包括视力、眼压、扩瞳眼底检查,必要时进行眼眶及全身的影像学检查。九院眼科有先进的儿童数字化视网膜广域成像系统,这是专门用于儿童视网膜以及角膜、虹膜、角膜成像的设备,可以对儿童眼部的各个结构进行拍照和录像。图像可以储存、打印输出或远程传递,适用于疾病的记录、监控和随访。人生不容易每晚十点这是一份可以枕着入眠的身心读物上海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