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大叶枣 > 大叶枣做法 > 洛阳法院惩修结合保护绿水青山河南日报客
洛阳法院惩修结合保护绿水青山河南日报客
白殿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340799810666638&wfr=spider&for=pc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田宜龙李新安5月13日,记者在新安县正村镇后地村黄河生态廊道看到,一片亩的大林地,由洛阳一家铝业公司投资多万元栽植的多棵油松、1多棵大叶女贞等生态绿化树木,舒展着新枝嫩叶,呈现勃勃生机。但两年前,这个地方却是一片乱石岗。参与植绿的是洛阳法院首起因大气污染公益诉讼调解结案的洛阳某铝业公司。该企业除依法赔偿环境损失外,还以植树增绿的形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洛阳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的负责人介绍,让破坏生态的被告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既惩罚了污染大气行为,又修复了生态环境,还唤醒公众环境守法护法意识,取得了“一判多赢”的良好效果。山水向美,法治护航。一组数据记录下洛阳法院环资审判在保护青山绿水、蓝天沃土的不懈努力:截至年12月,洛阳两级法院共审结环境资源民事案件32起,审结环境资源行政案件90起,审结环境资源刑事案件起。“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曲海滨表示,洛阳法院系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年9月,洛阳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在全省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开启了专门化改革序幕;同时基层法院相继组建环境审判专业团队。去年3月,黄河流域支流洛河首阳山段的河畔突然走来了一群人。其中一人在众人见证下,将十几桶鱼苗倒入河中。原来,这是被告人唐某某为修复洛河流域生态环境,自愿出资购买6余斤鱼苗,在法官的见证下,向洛河内放流,以修复其破坏的洛河生态环境。据了解,年,被告人唐某某利用拖网方式在洛河流域偃师首阳山河段内非法捕捞河鱼,当场查获捕捞公斤水产品。后在偃师市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前,被告人主动提出要向洛河内投放鱼苗,积极修复渔业生态环境。鉴于唐某某有悔罪表现,并实施了生态修复行为,最终一审法院依法判处该被告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零六个月。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二庭负责人王文朝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洛阳法院积极探索环资审判工作。年3月,该院将行政庭、环境资源庭、赔偿办三部门合署办公。目前,洛阳正积极谋划在嵩县、新安县、伊川县、宜阳县、吉利区等沿黄河流域或矿产业发达的县区,选择荒山、滩涂设置为环境审判实践基地,采取原地修复、异地修复、替代性修复方式进行生态修复,拓宽生态环境修复模式,引导企业重视承担环境责任。编辑:沈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