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大叶枣 > 大叶枣成分 > 央视聚焦十堰生态修复有奇招,火焰山

央视聚焦十堰生态修复有奇招,火焰山



哪里治白癜风病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552376715502314&wfr=spider&for=pc

7月2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大美中国·览夏》特别节目聚焦十堰丹江口,以《湖北丹江口:“火焰山”上披绿装》为题,多角度诠释石鼓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十堰市丹江口市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紧临丹江口水库的库区镇——石鼓镇,有一座很著名的“火焰山”,早年由于过度砍伐及放牧,导致土层贫瘠,山林石漠化严重。这些年,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曾经的“火焰山”如今已披上了绿装,并进行了一体化的系统治理。

曾经“不毛之地”如今郁郁葱葱

位于丹江口市石鼓镇的玉皇顶村的“火焰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壤颜色呈红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焰山”被过度采伐及放牧,石漠化面积达到公顷,成为整个丹江口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夏天,红褐色的山体散发着滚滚热浪,远远看去如同熊熊烈焰,“火焰山”因此得名。

“火焰山”土层极薄,水土极易流失,树木难以生长。曾经有专家现场考察后断言,这里不适宜造林,将会成为“永远的不毛之地”。

“火焰山”的土质属于黄浆石,土质中石粒含量高达60%。土壤不仅没有肥力,更没有黏性,一下雨,土壤极易被水冲刷走。火焰山山体中的一条条沟壑向山下延伸,这些都是雨水常年冲刷留下的痕迹。说这是在石头缝里种树,一点都不为过。

“火焰山”原貌(左)与生态修复前后的火焰山(右)

挖窝移土砌石生态修复有奇招

这个被断言是永远的不毛之地的山体,是怎样披上绿装的呢。“火焰山”跑水、跑土又跑肥,常规的植树方法难以存活,必须突破常规。当地人根据地形、地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套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词:挖窝、移土、砌石。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挖窝、移土、砌石等工作。由于山坡非常陡峭,人走在石子路,脚下极易打滑,所以他们只能身上绑着绳索,固定在山顶的树上,然后顺着山坡爬到固定位置,植入钢筋,铺上草木,人造出树窝。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从“火焰山”周边弃土场取适合树木生长的土运上山,填到树窝里,这样才能增加成活率。为了防止下雨时土壤的流失,工作人员必须把比较大的石块逐层码放在沟壑里,砌石。这一整套“保健”程序下来,树苗的成活率能提高至85%。

当地人有句顺口溜:“四季挖窝,三季植树”。夏季天气热,不适合种树,所以工作人员先做好准备工作,其他3个季节都可以种树。

种植苗木万余株森林覆盖率提高

这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从年正式启动,如今,在这片坚硬贫瘠的“火焰山”上,种植了侧柏、白花刺、大叶女贞等耐旱的苗木多万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用挖窝、移土、砌石的方法一颗一颗种出来的。凭借着石头缝里种树的毅力,荒山造林公顷,石漠化造林公顷。截至目前,石鼓镇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石漠化面积减少了公顷,封山育林达到了公顷,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4个百分点。现在,放眼望去,“火焰山”郁郁葱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心旷神怡。

当地老百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受益者,因为石漠化治理有了成效,水源得以涵养,石鼓镇也有了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通过整合项目,对5至25度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这里种植了2万亩柑橘、1万亩石榴、中药材多亩。柑橘的年销售额达1.2亿元,石榴的采摘期自9月底开始,可持续到10月底,丰产期亩产量可达到0至公斤。

目前,石鼓镇石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植被结构得到整体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为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达标,“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台记者金珠潘巍十堰广电记者金勤丹江口融媒记者高重阳柯琰王勋周俊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kqkpw.com/bytx/15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